今天這事兒,說大不大,說小不小——阿里把餓了么和飛豬打包塞進了淘天的筐里。聽起來像是公司內部搬家,實則是阿里憋了三年的“戰(zhàn)略總攻”。你以為這只是業(yè)務合并?錯了,這是電商老大哥被拼多多、抖音逼到墻角后,終于掏出的“王炸”。別急著劃走,接下來咱就嘮嘮:這步棋到底是阿里的“續(xù)命丹”,還是又一次“瞎折騰”?

一、阿里為啥突然“收攤子”?被逼的!
先問個扎心的問題:你多久沒打開淘寶“逛街”了?現(xiàn)在打開手機,不是刷抖音看直播沖動下單,就是在拼多多比價薅羊毛。阿里的“基本盤”——淘寶天貓,這幾年日子過得并不舒坦。數(shù)據(jù)不會說謊:2024年阿里中國零售市場GMV增速首次跌破5%,而拼多多同比漲了20%,抖音電商更是狂飆40%。老大哥的寶座,晃了。
更要命的是,阿里以前引以為傲的“生態(tài)壁壘”,現(xiàn)在成了“包袱”。你想啊,淘寶管電商,餓了么管外賣,飛豬管旅游,支付寶管支付,看起來挺全乎,但實際上呢?各玩各的。你在淘寶買件衣服,想點個外賣還得切到餓了么;在飛豬訂了酒店,想退個款還得找支付寶扯皮。這種“各自為戰(zhàn)”的模式,在互聯(lián)網紅利見頂?shù)慕裉,簡直是在浪費流量。
反觀對手呢?拼多多靠“低價+社交裂變”把下沉市場啃得渣都不剩;抖音更狠,直接把“內容+電商”玩成了印鈔機,用戶刷著短視頻就把單下了。阿里一看,再這么“散裝”下去,遲早被這幫后起之秀拆得七零八落。于是乎,“合并”成了必然:把餓了么的本地生活、飛豬的旅游服務,統(tǒng)統(tǒng)塞進淘天這個“超級流量池”,從“各掃門前雪”變成“全家桶作戰(zhàn)”。
說白了,不是阿里想合并,是再不合并就真沒飯吃了。
二、餓了么和飛豬:從“親兒子”到“工具人”?
說到餓了么和飛豬,阿里內部估計也是“愛恨交加”。
先看餓了么。當年阿里花95億美元把它從美團手里搶過來,本想讓它成為“本地生活的入口”,結果呢?燒了幾百億,市場份額還是被美團壓著打。2024年餓了么外賣交易額2100億,美團是它的3倍還多;盈利更是慘不忍睹,年年虧損,成了阿里的“出血點”。這次并入淘天,與其說是“戰(zhàn)略升級”,不如說是“甩包袱”——反正自己搞不起來,不如讓淘天的流量救救場。

再看飛豬。作為在線旅游行業(yè)的“老三”,夾在攜程和美團中間,日子更不好過。攜程有“老客戶+供應鏈”,美團有“本地生活流量+低價”,飛豬呢?除了偶爾蹭蹭阿里的大促,好像沒啥存在感。2024年飛豬GMV剛過千億,連攜程的三分之一都不到。這次并入淘天,估計也是阿里的無奈之舉:與其讓它在外面自生自滅,不如拉回來當“旅游頻道”。
這么一看,餓了么和飛豬更像是被阿里“收編”的“工具人”。淘天要的不是它們的“獨立王國”,而是它們手里的“服務能力”——餓了么的騎手配送網絡,飛豬的酒店機票資源,這些東西對淘天來說,就是“電商之外的增量”。以后你在淘寶買完東西,首頁可能直接彈出“附近3公里美食5折”,或者“三亞酒店滿1000減300”,這才是阿里的算盤:把“買商品”和“買服務”徹底打通,讓你在淘寶上“從生到死”都離不開它。
但問題來了:餓了么和飛豬愿意當“工具人”嗎?別忘了,它們以前都是“公司化運營”,有自己的決策團隊和KPI,F(xiàn)在并入淘天,就得聽淘天CEO戴珊的指揮。到時候是“協(xié)同作戰(zhàn)”還是“互相扯皮”?餓了么的外賣小哥會不會被要求給淘寶送快遞?飛豬的客服會不會被調去處理淘寶的售后?這些都是未知數(shù)。
三、淘天的“流量霸權”,救得了餓了么和飛豬嗎?
阿里這步棋的核心邏輯是:淘天有流量,餓了么和飛豬有服務,兩者結合就能“1+1>2”。但現(xiàn)實可能沒這么美好。
先說淘天的流量。淘寶月活用戶雖然還有8億,但大部分都是“買東西”的,不是“點外賣”或“訂酒店”的。你想想,你打開淘寶是為了啥?買衣服、買化妝品、買家電。突然蹦出個外賣入口,你會點嗎?大概率不會,因為你的“使用習慣”已經固化了——點外賣用美團,訂酒店用攜程,這不是靠一個入口就能改變的。
再說餓了么和飛豬的“服務短板”。餓了么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流量,而是“補貼不起”。美團在外賣市場能賺錢,靠的是“高傭金+精細化運營”,餓了么如果想搶份額,就得燒錢補貼,但淘天自己的利潤也在下滑,哪來那么多錢給它填坑?飛豬更慘,旅游行業(yè)講究“供應鏈深度”,攜程手里有幾百萬間酒店的獨家房源,飛豬拿什么跟人家比?就算淘天給它導流量,用戶一看“價格沒優(yōu)勢,房源還少”,照樣會跑。
更關鍵的是,阿里內部一直有“派系斗爭”的傳統(tǒng)。當年淘寶和天貓合并,就鬧得雞飛狗跳;后來支付寶和阿里云分拆,也是矛盾重重。這次餓了么、飛豬并入淘天,三個團隊的文化能不能融合?KPI怎么定?利益怎么分?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,別說“協(xié)同作戰(zhàn)”,不打起來就算好的。
舉個例子:淘天的核心KPI是“GMV”,餓了么是“訂單量”,飛豬是“間夜量”。到時候開例會,淘天說“你們得給我導更多電商用戶”,餓了么說“你們得給我降流量費”,飛豬說“你們得幫我推旅游套餐”——各有各的小算盤,能尿到一個壺里去嗎?
四、“大消費平臺”是偽命題?阿里的真正對手是誰?
阿里說要做“大消費平臺”,聽起來挺唬人,但說白了就是“啥都賣”——從商品到服務,從線上到線下。但這個模式,真的走得通嗎?
看看隔壁的美團。它也是“大消費平臺”,外賣、到店、酒店、旅游啥都做,而且做得還不錯。但美團的邏輯是“高頻帶低頻”:用外賣這個高頻需求(一天3次)帶動酒店、旅游這些低頻需求(一年幾次)。阿里呢?淘天的核心是“買商品”,這玩意兒雖然也算高頻,但用戶買完就走,不像外賣那樣“每天都得打開”。想用“買衣服”帶動“點外賣”,難度比美團用“外賣”帶動“旅游”大多了。
再看看拼多多和抖音。拼多多靠“低價商品”已經殺穿了下沉市場,現(xiàn)在又開始搞“農產品直供”和“品牌折扣”,直接跟阿里搶基本盤;抖音更狠,用“短視頻+直播”把用戶的時間都占了,你刷抖音的時間多了,逛淘寶的時間自然就少了。阿里現(xiàn)在搞“大消費平臺”,本質上是想“防守”——守住自己的流量池,別被對手掏空。但防守從來都不是互聯(lián)網的生存之道,進攻才是。
其實阿里真正的問題,不是“業(yè)務不夠全”,而是“創(chuàng)新不夠狠”。當年淘寶靠“免費開店”干掉了eBay,天貓靠“品牌正品”打贏了京東,支付寶靠“移動支付”顛覆了銀行。但現(xiàn)在呢?淘寶還是老樣子,天貓被拼多多和抖音夾攻,支付寶成了“支付工具”。阿里已經很久沒有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創(chuàng)新了,只會靠“合并”和“燒錢”來維持增長,這才是最危險的。
五、普通用戶能得到啥?可能是“更貴的外賣”和“更亂的首頁”
說了這么多,咱普通用戶最關心的還是:這事兒跟我有關系嗎?能讓我薅到羊毛嗎?
別抱太大期望。
先說外賣。餓了么并入淘天后,大概率會跟淘寶搞“聯(lián)動促銷”,比如“淘寶購物滿100送50外賣券”。但這種促銷都是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外賣商家的傭金可能會漲,最后還是消費者買單。而且餓了么為了給淘寶導流量,可能會把更多資源放在“淘寶入口”,獨立APP的體驗反而會變差。以后想用餓了么,可能還得先打開淘寶,多此一舉。

再說旅游。飛豬并入淘天后,可能會在淘寶首頁搞“旅游專區(qū)”,推一些“9.9元景點門票”之類的引流品。但這些低價套餐往往有很多限制,要么是“周末不能用”,要么是“需要二次消費”。真正想訂高性價比的酒店機票,可能還是得用攜程或美團。
最煩的可能是淘寶首頁。現(xiàn)在淘寶首頁已經夠亂了,各種直播、短視頻、廣告滿天飛。以后再加上外賣、旅游入口,估計連“搜索框”都找不到了。想安安靜靜買個東西?難了。
當然,也不是完全沒好處。如果阿里真能把“商品+服務”打通,以后在淘寶買完家電,可能直接就能預約安裝;在飛豬訂完酒店,可能直接就能叫餓了么送餐到房間。但這種“協(xié)同體驗”,需要強大的技術和運營能力支撐,以阿里目前的效率,估計得等個三五年才能看到效果。
六、這步棋能讓阿里“起死回生”嗎?懸!
最后總結一下:阿里合并餓了么和飛豬,是一步“不得不走的險棋”。走對了,可能能穩(wěn)住基本盤,甚至打開新的增長空間;走錯了,可能會加速內部消耗,被對手甩得更遠。
但從目前來看,這步棋的風險遠大于機會。
首先,“流量協(xié)同”可能是個偽命題。用戶習慣不是靠合并就能改變的,美團和攜程的護城河也不是靠淘寶的流量就能沖垮的。
其次,內部整合難度極大。三個團隊的文化、利益、KPI都不一樣,很容易出現(xiàn)“內耗”。
最后,阿里的核心問題是“創(chuàng)新乏力”。合并解決不了戰(zhàn)略問題,只有真正找到新的增長點,比如AI電商、跨境電商、即時零售,才能真正“起死回生”。
當然,咱也不能把話說死。萬一阿里真能把這盤棋下活了呢?萬一以后淘寶真成了“啥都能買、啥都能做”的超級APP呢?畢竟,互聯(lián)網的事兒,誰也說不準。
但至少現(xiàn)在,我更愿意相信:這不過是阿里又一次“病急亂投醫(yī)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