蘋果(211.21, 1.07, 0.51%)公司將在本周公布財報。屆時該公司將面臨投資者關于關稅與人工智能進展的雙重拷問。
這家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的科技巨頭正陷入微妙處境:既要應對中美貿易戰(zhàn)的供應鏈沖擊,又需解釋AI戰(zhàn)略明顯滯后于三星、谷歌(162.06, -0.36, -0.22%)等競爭對手的現狀。
持有蘋果股份的加州私募機構Patriarch Organization董事長埃里克-希弗(Eric Schiffer)如此評價:“關稅猶如懸在蘋果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——它隨時可能墜落、破壞性巨大且充滿政治風險。”
盡管在特朗普關稅宣布前,平價版iPhone 16e曾引發(fā)搶購潮,但華爾街普遍預測iPhone將連續(xù)第二個季度出現銷量下滑。
供應鏈重構方面,蘋果計劃通過“印度制造”規(guī)避關稅沖擊。
據知情人士透露,蘋果公司目標在2026年底前實現輸美iPhone全數轉由印度生產。但這一轉型面臨多重挑戰(zhàn):目前印度產能僅占蘋果全球產量的7%,且當地工廠良品率問題尚未完全解決。
蘋果公司的AI困局
在更為關鍵的AI賽道,蘋果的遲緩已引發(fā)投資者焦慮。
原定今年更新的Siri語音助手推遲至2025年,此前宣傳的AI功能廣告也因“名不符實”被迫下架。中國市場的AI突圍戰(zhàn)同樣受阻——面對華為等本土廠商的攻勢,蘋果雖與阿里(118.88, 0.51, 0.43%)云達成合作開發(fā)本土化AI服務,但具體上線時間仍未明確。
摩根斯坦利最新消費者調研卻顯示微妙反差:盡管投資者對蘋果智能(Apple Intelligence)平臺評價跌至谷底,但過去半年美國符合條件iPhone用戶中,80%已下載使用該平臺,53的凈推薦值(NPS)高于行業(yè)平均,用戶普遍評價其“操作簡便、具有創(chuàng)新性且能提升體驗”。
這份報告指出:“公眾批評雖有其合理性,但實際用戶數據描繪出更積極的圖景。”